第37章 吹皱一池春水 (求追读!万分重要!
蹦吧啦蹦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7章 吹皱一池春水 (求追读!万分重要!,女主每晚都梦到男主在一起古言,蹦吧啦蹦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吹皱一池春水 (求追读!万分重要!)
时光荏苒,又是一年春暖花开。</p>
五年的时间,会发生很多事情,也会改变很多事情。</p>
就比如固安村的路,于两年前,宋家出钱重新修整了一遍。</p>
路过牛车压着三合土路面,发出“咯吱”轻响,白发苍苍的老汉蹲在村口功德碑前咂嘴:</p>
“宋老爷家出了七百两银子,雇了咱全村劳力干了仨月……这路,能用到孙辈哩!”</p>
“没想到咱老汉的名字,临了临了,没刻在坟前,反倒先上了这功德碑。”</p>
此时,一名俊朗少年,自村中走出。</p>
面如冠玉,眉清目朗。</p>
哪怕城中大户见了,也得称赞一句:“好一个神秀少年郎!”</p>
村口老汉正拿袖子小心擦去功德碑上的灰尘,看着石碑洁净如新,不禁咧嘴露出年迈稀疏黄牙。</p>
转头见少年过来,老汉连忙躬身行礼:“小宋少爷,这是要进城?”</p>
少年正是如今十三岁的宋念守,身姿挺拔,几乎不亚于寻常成人。</p>
得益于宋家家风,即便面对自家佃户,宋念守也是颔首回礼:“不进城,到镇上巡视一番。”</p>
老汉佝偻着腰,目光追着少年逐渐离去的飘然背影,嘀咕着:“宋老爷积德哟……小少爷这般人品,又聪明的很,将来怕比贺老爷还厉害,要中状元哩!”</p>
风吹过功德碑上一行行字样,硕大“宋”字,排在头一位,在阳光下亮得晃眼。</p>
五年里,朝廷赋税日渐加重。</p>
田税,丁税,都比先前增加了一倍不止。</p>
原本还想着再坚持坚持的农户,终于放弃希望,把地全卖给了宋家。</p>
不光是农户,就连家中人口数十的地主李家,也将八十亩地全卖了,换取宋家帮忙承担相应田税和丁税。</p>
如今固安村六百多亩良田,宋家独占三百九十亩。</p>
手里还拿着田产的,只剩下马家,许家,江家,以及贺周知的二十七亩,合计二百五十七亩。</p>
据说马家和许家也有点扛不住了,若赋税再增加的话,可能也打算将田产卖了喘口气。</p>
至于江家,这几年惊雷手江云庆的名字,在江湖上也算有了名气。</p>
武道第四境修为,距离第五境叩玄相差不远。</p>
县衙组织了一些壮丁,交予江云庆训练,还给了个民兵教头的名衔。</p>
换来的,是江家赋税减半。</p>
因为这事,江宝瑞在村里更是昂首挺胸。</p>
除了宋家的人,他见了谁都趾高气扬,比前些年更甚。</p>
若非宋家这几年发展的越来越好,恐怕也不会被他放在眼里。</p>
镇上,宋家这几年买办了不少产业。</p>
酒铺扩了两倍有余,每日卖出去的酒水,少说也有四百斤。</p>
更盘下附近一家酒楼,托人从百里外挖了两个好厨子来,生意很是不错。</p>
除此之外,如榨油坊,磨坊,豆腐工坊,酱园。</p>
亦或者宋念云操办的棉麻工坊和成衣铺,大大小小近十种。</p>
不说日进斗金,每年入账,差不多也有四千两左右。</p>
这还是因为赋税连年增加,导致成本上升颇多的缘故。</p>
宋家酒铺。</p>
重新换了一面的字幌,足足有丈许宽。</p>
迎风招展,煞是显眼。</p>
这里已经是方圆百里人人皆知,酒好,又不算很贵,起码比酒楼和花船上所谓的好酒便宜。</p>
尤其今年新推出的十年份老酒,浓香醇厚,入口绵柔。</p>
让老酒鬼们吸着鼻子,喝上一口便满脸陶醉。</p>
喝过宋家酒铺的年份老酒,再喝从前那些,当真如马尿一般,再也下不去喉咙了。</p>
然而今日的宋家酒铺,却出了岔子。</p>
砰——</p>
放置在店门口的酒缸,被人拿锤子砸出个大洞。</p>
伙计从里面跑出来,还没说话,便被那坦胸露怀,浑身黝黑,满脸横肉的壮汉拎起来。</p>
“老子二百里跑来买你家的酒,却说卖完了?日头没你娘的坟头高,怎会卖完,分明是看老子好欺负不愿卖!”</p>
“今日不给个说法,老子非砸了你这鸟铺不可!”</p>
伙计被他拎着脖子,憋的满脸通红喘不过气,哪里说的出话。</p>
这人一大早来了就要买年份酒,却不知宋家年份酒限量供应,十日一批。</p>
每一批,最多头一天中午就卖的精光。</p>
连县衙里的老爷都喝不上几口,更别说迟来的外地人了。</p>
可这壮汉偏偏不听解释,只一个劲说宋家酒铺瞧不起人。</p>
明眼人一看便知,这是故意来找茬的。</p>
只是对方面生,看不出来路。</p>
加上气势彪悍,路人也没几个敢帮忙出头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