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你有什么想法?
风时运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45章 你有什么想法?,权势巅峰:分手后,我青云直上,风时运,肉文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周一清晨,省委党校。
郑仪踏入党校大门时,天刚蒙蒙亮。
他今天穿得很正式,深灰色西装,白衬衫,没打领带,但袖扣一丝不苟地系着。
这是组织系统干部的标准着装,既不过分张扬,又不失威严。
党校主楼前已经停了几辆公务车,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摆放签到台和指示牌。
郑仪扫了一眼车牌,有省委办公厅的,有省纪委的,还有两辆来自地市组织部的车。
看来这期青干班的规格不低。
“郑处长!”
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干部小跑过来,胸前别着党校的工作证:
“王校长让我来接您,开班仪式在报告厅。”
郑仪点点头,跟着他穿过长廊。
报告厅里已经坐了七八十人,大多三四十岁年纪,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。
郑仪的目光在人群中寻找着那份档案上的脸,林鹤鸣。
“郑处长,您的座位在前排。”
工作人员指引道。
郑仪却摆摆手:
“我随便坐就行。”
他选了后排靠过道的位置,这里视野开阔,能看清整个会场。
八点整,开班仪式准时开始。
省委组织部副部长、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立群走上讲台致辞。
郑仪注意到,王立群讲话时特意提到了“新时代干部选拔要打破论资排辈”“注重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”。
这些措辞,在组织系统的语境中往往预示着人事调整的风向。
郑仪一边听,一边用余光观察着会场。
第三排靠窗的位置,一个穿着藏青色夹克的男人正专注地记着笔记,方脸,平头,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,正是档案照片上的林鹤鸣。
不同于周围人时不时低头看手机的小动作,林鹤鸣全程保持着笔直的坐姿,目光始终停留在讲台上,偶尔在笔记本上写几笔,显得格外专注。
这是个细节,但足以说明问题,在林鹤鸣这样的基层干部眼里,省委党校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信号,都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王立群的讲话结束后,是学员代表发言。
出乎郑仪意料的是,被推选发言的正是林鹤鸣。
“各位领导、各位同学,我来自明州青云县,一个曾经因征地矛盾上过新闻的地方......”
林鹤鸣的声音不高不低,带着一丝地方口音,但吐字清晰。
他没有回避青云县的问题,反而以两次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,分享了基层治理中的教训与经验:
“......化解矛盾的关键不是堵,而是疏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我们的心是不是真正为他们着想,他们一清二楚。”
郑仪注意到,当林鹤鸣谈到带着铺盖住进上访户家中、一住就是半个月的经历时,王立群微微的点了点头。
这是个微妙但重要的信号。
“......作为基层干部,我们最怕的不是群众闹事,而是群众不闹,因为不闹意味着他们对我们彻底失去信任。”
林鹤鸣的话朴实无华,却引得会场一阵低语。
郑仪看到前排几位地市组织部的领导不约而同地翻看起资料,显然是在确认这个“敢说话”的县领导是谁。
发言结束后,林鹤鸣没有表现出一丝得意,反而略带局促地鞠了一躬,快步回到座位上。
上午的议程结束后,学员们三三两两走向食堂。
郑仪故意放慢脚步,等林鹤鸣从身边经过时,看似随意地问道:
“林书记刚才的发言很有见地,青云县的‘驻村接访’机制现在推广得怎么样?”
林鹤鸣明显一愣,随即站定,谨慎地回答:
“目前全县85%的行政村已经常态化实施,信访量确实降了不少。”
他顿了顿,试探性地补充道:
“您是......”
“郑仪,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